融匯大講堂第二講 | 從粒子到宇宙,探秘物理學的無限可能
發(fā)布日期:2024-11-14
信息來源:
為培養(yǎng)掌握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熟練運用外語、精通中外談判和溝通的國際化后備人才,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構建小初高一體化融通課程體系,實施海淀區(qū)“1+3”人才培養(yǎng)實驗項目,策劃成立融通書院、融匯書院。作為學科課程的重要補充,北外附校邀請高校科研院所、行業(yè)企業(yè)機構的權威人士進校園,開設融通大講堂、融匯大講堂。融通大講堂以“融通中外”為宗旨,內容聚焦國家政策、全球議題,重在啟發(fā)學生從中國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融匯大講堂以“科教融匯”為宗旨,內容聚焦空天科技、地球生態(tài)、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重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啟迪智慧之光。
什么是四大基本力,它們如何又塑造了我們的宇宙?
瑞士古鐘樓的悠悠鐘聲如何啟迪了愛因斯坦,催生了顛覆傳統(tǒng)時間觀念的相對論?
量子力學為何被冠以“奇異”之名?測不準原理又揭示了自然界哪些深藏的秘密?2024年11月11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協常務副秘書長吳寶俊博士走進北外附校融匯大講堂,以“物理學是干什么的?”為主題帶來了一場精彩的科普講座,引領同學們踏上了一段探索物理學理論的奇妙之旅。北外附校黨總支書記張繼軍出席活動,并為吳寶俊博士頒發(fā)“北外附??萍冀逃龑煛逼笗?。活動由北外附校課程教學中心副主任于穎主持。“物理學是研究大自然最基礎的學科,同時我們也認為它是研究大自然規(guī)律的終極學科。”吳寶俊從物理學的起源講起,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案例,將物理學的發(fā)展歷程和重要性娓娓道來。他用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和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帶領聽眾穿越時空,回顧了伽利略、牛頓等物理學巨匠的杰出貢獻,以及經典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物理學重要理論的誕生和發(fā)展歷程,將物理學這一看似高深莫測的學科變得親切可近。他還特別聚焦于中國近代物理學的曲折發(fā)展路徑,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學家在物理學領域所取得的顯著突破與成就。最后,吳寶俊對在座的高中生們提出了殷切期望,呼吁大家努力學習物理學知識,勇于探索求科學真理,為推動科技進步、建設科技強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通過今天的講座,我不僅系統(tǒng)地學習了物理學中的多個關鍵計算公式,還深入了解了眾多科學家的生平事跡與科研歷程。吳老師的講解風格既嚴謹又富有啟發(fā)性,特別是鄧稼先先生不顧個人安危,獨自回收氫彈碎片的英勇事跡,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學家們的無私奉獻與責任擔當。”高二(5)班學生王炳杰分享了他的聽講感受,“這次的講座不僅加深了我學習物理的興趣,更讓我領會到科學探索背后所需的堅韌不拔與不懈追求。”高三(3)班學生董宣赫深有同感:“整場講座最觸動我的地方,是吳教授為我們講授鄧稼先國士孤身一人處理氫彈碎片的故事。我曾是不清楚“兩彈一星”的意義的,可如今,我明白了它所承擔的重量和深意,也切實地感受到了中國現代科學會們彈精竭慮,舉步維艱。當吳教授輕輕提示“此處應有掌聲”時,我情不自禁地隨眾一起輕輕拍手,生怕驚擾了鄧稼先先生的亡魂。正是以鄧稼先,楊振寧先生為首的中國科學家們身上這種勇于創(chuàng)造、艱苦奮斗、忠貞愛國、舍生忘死的精神,是我們應繼承、發(fā)揚的愛國主義科學精神。”北外附校將繼續(xù)致力于提升中小學生的科技教育水平,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保持緊密合作,推出更多優(yōu)質的科普教育資源,為培養(yǎng)具有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時代青少年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