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大講堂新學期首講:文明互鑒中的青年擔當
發(fā)布日期:2025-09-17 信息來源:
9月15日,北外附校融通大講堂迎來清華大學張國剛教授,他以“何問西東:一個歷史與文明的比較視野”為題,為師生帶來一場思想盛宴。這場講座不僅是一次歷史知識的傳授,更是一次文明對話的實踐,為學生們開啟了中西文明比較的新視角。
讀懂文明:不止于地理,更在于精神與交流
講座開篇,張國剛教授拋出“西方在哪里”這一根本問題,從宏觀的歷史視角出發(fā),跳出地理范疇,從精神維度審視文明本質(zhì)。他結合人類文明“軸心時代”到現(xiàn)代社會的演進歷程,尤其梳理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脈絡,張教授特別強調(diào)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他認為,從五帝到武帝時期的文明基因形成,到漢唐宋明時期融合亞洲文明,再到晚明盛清以來面對歐美文明,中華文明始終在交流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在對比中西文明特質(zhì)時,張教授更強調(diào)“每種文明都是人類應對特定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智慧結晶”。他指出,古代希臘文化擅長自然科學與哲學思辨,西亞南亞北非文化專注神學與宗教探索,而中國文化則更關注現(xiàn)實人生與歷史智慧,這種差異性不僅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態(tài),也為當今世界的文明對話提供了豐富資源。而中華文明在治理結構、經(jīng)濟傳統(tǒng)和文化倫理方面形成的獨特體系,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精神氣質(zhì)與實踐理性。
對話青年:全球化背景下,要做文明互鑒的“思考者”與“實踐者”
“當前全球化進程變化,對我們當代青年意味著什么?” 互動環(huán)節(jié)中,2024級1+3項目的肖雯琳同學拋出的問題,道出了許多學子的關切。
對此,張國剛教授給出了深刻回應,他指出,當前階段恰逢中西文明深度交流與互鑒的關鍵時期,這種變化是歷史的常態(tài),為不同文明提供了沉淀、反思和重新定位的契機。他鼓勵青年學子要具備廣闊的歷史視野和文化擔當,主動理解不同文明的底層邏輯與核心價值,更要在中西文明的對話與碰撞中,尋找創(chuàng)新的火花和解決問題的智慧,這既是時代賦予青年的挑戰(zhàn),更是成長的機遇。
培養(yǎng)融通中西的國際視野
北外附校校長張文超在與張教授的交流中表示,學校始終以培養(yǎng)既具民族精神又擁有國際視野的現(xiàn)代化人才為目標。他指出,在當今復雜多元的國際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理解不同文明、進行有效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尤為重要。學校將持續(xù)通過融通大講堂等平臺,積極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維格局,幫助他們在文明對話與互鑒中成長,為成為面向未來的國際化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主講人介紹
張國剛,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2004年入選清華大學“985百人計劃”,2006年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是北京市高校優(yōu)秀教學名師。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及中西文化關系史。曾任中國唐史學會會長、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等職。獲《歷史研究》創(chuàng)刊30周年優(yōu)秀論文獎(1984),入清華后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二等獎、普及讀物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二等獎,以及“中國好書”獎、文津圖書獎、中國優(yōu)秀出版物獎等。在清華開設的《中西文化關系史》系清華大學、北京市、教育部精品課程,《〈資治通鑒〉導讀》系清華大學精品課程。
上一條:無